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逻辑、价值意蕴及实践自觉

    刘少华;李化敏;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逐渐形成了以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为根本保证,以始终坚持“两个结合”为核心导向,以协同推进“两个文明”为基本思路,以传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中之重,以秉持人民为中心的精神理念为价值定位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但开辟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境界,同时谱写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篇章。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为加强党的文化理论和实践认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全球文化治理与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把握“两个结合”的内在一致性、探索构建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形态,是增强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自觉的重要路径。

    2024年06期 v.46;No.227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6K]
    [下载次数:49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乡村振兴研究

  • 乡村文化的发展转向、主体博弈与路径选择

    孟祥林;

    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以不同方式影响着乡村文化发展空间的状态,这种发展状态取决于行政意愿与村民意愿的合力,乡村社会的集体理性、发展逻辑、群体结构、在场状态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乡村文化的发展质量,这需要乡村治理主体不断完善制度设计,在村民意愿与行政意愿的博弈过程中,提升村民的生产可能性水平,引导村民做出倾向于助力乡村文化发展的资源分配选择,提升乡村文化场域的人才引力与资本磁力。乡村治理主体需要深入挖掘乡村社会的土味、情味,通过增加发展文化产业的获得感,激发村民融入文化产业的愿望,同时要在乡村场域内打造提取公众舆论的空间,让民众的发声得到回声,实现村民意愿与行政意愿融合,在行政意愿与村民意愿间实现同频共振,营造乡村社会更好的文化发展氛围,完善乡村文化发展生态。

    2024年06期 v.46;No.227 1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4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中宣部重点专栏·青藏高原文化

  • 汉藏语系的形成与史前文化的扩散

    侯光良;

    语言的形成演变与人群的演化、迁徙密切相关,汉藏语系作为世界上较大语系之一,拥有众多的分支。各分支之间存在密切的发生学联系。按照汉藏语系语言谱系树理论,结合考古证据,发现:5900年前的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向青藏高原东部、黄土高原西部的扩张,与汉藏语系分化为汉语族与藏缅语族有关。47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向青藏高原内部、东部横断山河谷地带的扩散,与藏缅语族分化有关。而3000年前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青铜文化的多样性,奠定了现今汉藏语系谱系众多的现代格局。

    2024年06期 v.46;No.227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6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青海高原不同海拔区域早期人类活动及生业经济

    陈晓良;

    近年来,青海高原早期人类活动历史及生业经济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本研究基于现有考古资料,以青海高原不同海拔区域的河湟谷地、青海湖—共和盆地、祁连山地以及三江源地区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各地理单元内的早期人类活动历史及生业经济。结果显示,河湟谷地的人类活动最早可追溯至距今8500年,经历了狩猎采集到粟黍农业的转变,4000年后形成农牧混合经济;青海湖—共和盆地的人类活动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距今15000年,以狩猎采集为主,4000年后畜牧和渔猎业开始发展;祁连山地区的人类活动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距今8000年,4000年后发展农(麦类种植)牧(畜牧)混合经济;三江源地区的人类活动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距今11200年,3600年后畜牧经济得到显著发展。气候环境、粟黍农业的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局部地理环境是影响青海高原不同海拔区域早期人类活动历史及生业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

    2024年06期 v.46;No.227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0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青藏高原早期交流路线的形成原因

    兰措卓玛;侯光良;

    青藏高原从新石器至历史时期存在着不同时段、不同人群、多样化的迁徙、交流、扩散路线,且彼此之间存在联系与演变关系。通过对现有研究资料和考古证据的梳理,深入探讨了青藏高原交流路线的形成与演变过程。研究发现,高原的生业模式直接影响着人类交流模式,从新石器时期分散的粟作农业区域串联起稳定的交流路线,到青铜时期对高海拔区域的开拓,再到历史时期对高原的全面开发,交流路线呈现出逐步稳定和扩展的趋势。研究还表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业模式的改变与跨大陆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强化密切相关。从交流强度和范围来看,新石器时期至历史时期,青藏高原的交流路线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从分散到集中的演变,尤其是青铜时期至历史时期,内外部交流全面加强,形成了复杂的交流网络。这一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青藏高原独特的文化景观,以及其在亚欧文化交流中的关键地位,同时也能从历史性的演化规律中,进一步把握青藏高原在亚欧文化交流中所处的地位。

    2024年06期 v.46;No.227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ESG信息披露水平影响因素探究——基于扎根理论

    南星恒;张宏;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ESG)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因素成为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关注的焦点。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揭示了影响ESG信息披露水平的四个主要范畴,包括法律环境、利益相关者需求、外部环境以及企业自身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提高ESG信息披露水平的中介条件和实现路径。中介条件主要包括技术和数据支持,标准和框架的建立,政策和法规支持,员工教育和培训,行业合作和倡导,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以及政府的激励措施;实现路径则着重于明确ESG战略,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设定具体的ESG指标,利用技术手段整合和管理ESG数据,采用国际标准定期报告与沟通,让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的ESG战略,并培训员工,提高管理层和员工的ESG意识。本研究旨在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ESG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提供新的视角,也为实践中制定相关政策和管理措施提供有益参考。

    2024年06期 v.46;No.227 4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7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环境规制下农业保险对农业碳排放空间效应的影响研究

    张博;巢鹏丽;董洁;

    本文基于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农业保险、环境规制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以及两者的交互项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同时进一步将环境规制作为门槛变量,围绕农业保险、环境规制和农业碳排放,在空间视角下对三者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发现:一、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二、农业保险具有良好的农业碳减排效果;三、环境规制可以抑制本地区的农业碳排放;四、农业保险和环境规制的交互项会产生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五、环境规制在农业保险与农业碳排放之间具有单门槛效应。

    2024年06期 v.46;No.227 6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8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的争议与机制完善

    闫小良;崔琦;

    关于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的争议问题,现有研究可以分为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的理论争议和实施争议两个部分。前者包括“失信”的范围、失信联合惩戒的性质和失信联合惩戒的措施,后者包括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的法治困境和法治化进路。总体而言,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已经将规制对象从“行为”,转向了“主体”,而不当联结禁止原则仍然是针对“行为”,因此,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的法治化进路应当摒弃失信惩戒理念,转而以风险预防理念。未来应通过明确严重失信名单列入标准、细化惩戒比例衡量基准、界定风险预防措施的适用限度,实现失信联合惩戒风险预防功能转型。同时,通过融入数字政府建设,促进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的部门协同配合,以更为精确的算法测量违法风险。

    2024年06期 v.46;No.227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夫妻婚内继承财产归属认定的困境及其解释出路

    李杨;

    在厘定夫妻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时,即便从夫妻共同体角度出发,也应尊重夫妻各自的独立人格。为了避免婚姻成为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工具,应限制夫妻共同财产的无限延伸,结合《民法典》第1062条和1063条的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作为继承人取得的财产以个人所有为原则,以夫妻共同所有为例外。发挥《民法典》第1063条第5项兜底性概括条款的作用,将遗嘱中归属于继承人夫妻一方的遗产解释为“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可以有效实现条款之间的协调性与自洽性,保障夫妻个人的合法财产。

    2024年06期 v.46;No.227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3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历史研究

  • 专制皇权视域下的官场“发人私书”现象

    崔健健;

    封建帝制时期,官场“发人私书”现象始终与专制皇权存在紧密的联动关系:其行为产生,以皇帝的禁忌为不可或缺的政治前提;其松驰严禁,取决于皇帝巩固皇权的现实需要;“私书”能否成为官员获罪判刑的法律依据,也由皇帝充当最后的仲裁者。同时,这种联动关系也决定了官场“发人私书”现象可以作为考察专制皇权的一面“镜子”,补充对其神圣性、伸张性、独裁性的细节性认知。

    2024年06期 v.46;No.227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1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代“造祅书祅言”罪探析

    夏丽梅;

    “祅”字同“妖”。“祅言”是指假藉怪力鬼神,妄说吉凶,诡议祸福的言论,祅言集为文字,则成为“祅书”。历史上的谋反大逆行为,多以“祅书”“祅言”作为舆论工具,故为统治者所深恶痛绝。秦汉时期祅言与诽谤之间界限尚不清晰,唐代将“造祅书祅言”行为定为一项罪名纳入《贼盗律》中,并多次颁发诏敕,责令各级官员加强对“祅书”“祅言”的防范与纠察。唐以后的历朝法典中,均保留此律条。明清律条中都将“祅”字写作“妖”字,且加重了刑罚等级。通过“造祅书祅言”罪的相关律条规定,以及对“祅书”“祅言”罪的司法判例可以看出:对于绝大多数案犯的惩处,都采取了加重处罚的方式。因为“祅书”“祅言”最易煽惑人心,制造混乱,乃至威胁皇权、颠覆统治,是封建统治者决不能容忍的。对祅言罪的裁定往往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同时在定罪量刑上也更重。这是由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决定的,旨在加强舆论控制,进一步维护君主的政治权威和专制统治。

    2024年06期 v.46;No.227 10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8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抗战时期贵州冬耕小麦推广实践研究

    聂太广;

    抗战时期,处于西南中心的贵州,积极响应中央政府的号召,大力发展工农业。而冬耕的实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实施的。为了推广冬耕,贵州省政府不但成立了诸多的推广机构,而且还出台了一系列条文。同时,在推广时,还根据当地的农民状况,采用了多种推广方法。从推广成效看,其不仅满足了抗战对军粮的需求,而且还有效地供给了本省的消费需求。同时,随着小麦等冬耕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粮食总产量的提高,还对贵州的农业结构及社会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2024年06期 v.46;No.227 11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9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隋唐朝会制度对都城礼仪美学空间的影响

    李忠超;

    隋唐儒家美学制度实践中的“礼乐为虚名”问题,自宋人欧阳修提出以来,一直备受争议。朱熹甚至以戏谑的口吻认为唐代朝会舞蹈之礼不可理喻。元正朝会中的舞蹈礼是专制社会和合君臣关系一种方式。元正朝会礼仪从汉代确立以来经历了上计吏敕戒、委贽之礼到舞蹈礼的转变。元正朝会礼仪形式的转变是因为汉唐中央地方行政制度发生变革,从汉代的上计吏制度到隋唐朝集使制度,每一次制度的变革均对朝会仪产生了影响。隋唐舞蹈礼美学空间的制度背景即基于此,舞蹈礼美学空间迁转与政治中心转移一致:从太极宫的太极殿—承天门到大明宫含元殿—丹凤门,再到兴庆宫的花萼—勤政楼,隋唐长安都城建筑政治美学空间随权力中心而转移。

    2024年06期 v.46;No.227 11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1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明诗纪事》误收重出诗及小传疏失举正

    周雪根;

    陈田纂辑的《明诗纪事》是对一代明诗及其诗论作一整体总结回顾的著作,也是明诗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其在文献整理方面成就非凡,在诗歌、诗人甄选方面独具特色。该书广泛搜集明代诗歌,有事可纪者自在入选之列,无事可纪者也广为甄录,文献资料相当丰富,并做了细致订审。然也不免存在错误和纰漏。文章考证出《留别选禅师》《江上秋怀》二诗系误收,《过杨井山》《送镜中照上人兼柬斗南和尚》二诗系重出互见,并确定其真实归属;对人物小传的错漏舛误加以考证。

    2024年06期 v.46;No.227 125-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5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艺术研究

  • “和合”文化视域下青海民族音乐文本互文研究的时代价值

    王海龙;银珠桑毛;

    作为文学概念的互文,跨学科应用于解构音乐文本叙事时,其通过吸收其他文本后进行转化和二次编辑的特性,对应着音乐文本在创作过程中对其他民族文化记忆和审美倾向的吸收,也对应了“和合”文化在不同维度的具体表达。青海作为一个多民族地区,其地方音乐文本互文与互交的特性深刻反映了“和合”文化特质,并将“和合”文化内涵多维彰显在青海地方民间音乐文本的记忆、符号与叙事中。多民族多类型音乐文本的多维叙述充分体现在青海地区多民族“花儿”音乐文本现象上。青海地方曲艺也有讲述孟姜女的故事,说明孟姜女并不是某一个群体或地域特有,而是各民族多代人共同编辑互文延续的集体记忆和象征。因此,“和合”文化视域下的青海民族民间音乐文本互文研究具有时代价值。

    2024年06期 v.46;No.227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共同体视域下河西走廊裕固族舞蹈研究

    全先锋;

    新时期中国发展的阔步中,艺术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把锋利剑。裕固族作为河西走廊独有少数民族,其舞蹈在民族文化多样性与民族一体化格局中发挥着凝聚作用。构建河西走廊核心文化与边缘文化互补格局一体化发展的走廊舞蹈文化学术研究,是分析与论证裕固族舞蹈历史形态脉络的新思路,是新时代建设边疆走廊文化多民族一体化格局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聚焦之一,为探讨走廊舞蹈“边缘文化”与“核心文化”的联系与内容,裕固族舞蹈研究成为河西走廊“多元文化结合部铸就多民族共同体”的实体依据。

    2024年06期 v.46;No.227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与教学研究

  •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价值、逻辑与进路

    鞠晓英;陈振全;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青年一代要赓续党的光荣传统和红色血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凝聚中国共产党人的力量源泉,伟大建党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育人价值。经过百年岁月的沉淀,伟大建党精神已凝聚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既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需,是传承红色基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之需,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之需。伟大建党精神与“道德与法治”课教育理念相契合,与“道德与法治”课课程目标相一致,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相耦合。文章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在提升教学的价值意蕴基础上,论述了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基本逻辑,最后提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践策略。

    2024年06期 v.46;No.227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数据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叶苗苗;马兴;

    运用大数据技术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实践课题。大数据因其多样性、涵盖性、即时共享性等特征,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大数据也因其局限性加剧了高校思政课红色文化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加大了高校思政课整合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难度,进一步挑战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适应力。因此,在全面认识大数据的“优”与“劣”及其嵌入高校思政课的“利”与“弊”的基础上,提出大数据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进路,即适应时代,培养一支红色文化底蕴与大数据思维兼具的思政队伍;深入挖掘,系统搭建红色文化教学资源数据库;数据画像,推进红色文化教育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多元机制,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精准管理。

    2024年06期 v.46;No.227 14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3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术探索与争鸣

  • 人—物关系、文化交流与历史重构——首届“东亚物质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综述

    刘雪瑽;

    <正>西方学界对于“物质文化研究”(Material Culture Studies)的关注始于20世纪70-80年代,因“物”具有强大的指涉能力,因此自其概念诞生伊始,就与文化彼此纠缠、不可分割。在我国,历史悠久的博物学、格致学与朴学积累了关于物质与文化的丰富阐释,21世纪以来全球文化研究的“物质转向”持续引发了不同学科学者的关注与讨论,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2024年06期 v.46;No.227 15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2K]
    [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原文化研究》投稿须知

    <正>投稿要求:本刊倡导严谨、求实的学风,欢迎有真知灼见、言之有理有据、论证严密、合乎语法规范与学术规范的学术成果投寄本刊。本刊不刊登对高原文化的情况简介、工作体会、建议、意见以及随感之类的文章。1.文稿引用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引证翔实,具有理论性、科学性、创新性。2.论文篇幅一般不少于8000字,文稿内容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篇幅400-500字为宜)、关键词(以上均需有英文对照翻译);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等。

    2024年06期 v.46;No.227 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2K]
    [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总目录

    <正>~~

    2024年06期 v.46;No.227 160-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