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哲学根基——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唯物史观分析

    孔祥润;

    “经济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最重要的关键词,“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经济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无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还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都从“对象化在产品中的劳动时间”的角度,从数量上直观地展示了高质量发展的可喜成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核心增长引擎,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共同构成了物质生产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城镇化率和基础设施建设体现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旨归—鲜明的人民立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举措。

    2025年03期 v.47;No.230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党的“三农”工作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理路——基于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

    李艳庆;

    基于理论维度,从目标指引、领导力量、价值旨归、底线要求、路径举措和基础保障六大维度构建新时代党的“三农”工作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其中乡村振兴论明确了“三农”工作的目标指引;党的领导论明确了“三农”工作的领导力量;脱贫攻坚论明确了“三农”工作的价值旨归;粮食安全论明确了“三农”工作的底线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论、城乡融合论、绿色发展论、乡村治理论和增加收入论明确了“三农”工作的路径举措;经营制度论和农耕文明论明确了“三农”工作的基础保障。基于实践向度,从目标指引、领导力量、价值旨归、底线要求、路径举措和基础保障六大维度的实践推进构建新时代党的“三农”工作重要思想的实践理路。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全面完整阐释新时代党的“三农”工作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

    2025年03期 v.47;No.230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共产党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的实践进路

    张利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并以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使得党风政风呈现新气象,但党内形式主义顽瘴痼疾仍然时有反复,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新征程上,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和辩证思维,推进形式主义整治工作走深走实。整治形式主义顽瘴痼疾,要通过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以奠定思想基础,健全防范纠治机制以构建制度保障,加强教育管理以提升党员干部能力素质,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以树立鲜明导向的“指挥棒”,严格监督问责以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通过持续深化整治、系统综合施策形成力戒形式主义的强大治理效能,扎实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党的自我革命,着力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2025年03期 v.47;No.230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0K]
    [下载次数:6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中宣部重点专栏·青藏高原文化·昆仑文化专题

  • 昆仑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符号与文明特性呈现

    巫新华;

    昆仑,核心词义为“天”,功能为“通天”。早期昆仑,以山崇拜形式作为核心文化象征遍布广域中国大地各处。在“中国文化圈”和早期国家形成之时,昆仑聚焦于中华文明核心区,以秦岭为标志。随着“大一统国家”发展壮大,中华文明与域外其他文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充分进行,以及中华先民对黄河的溯源探索,昆仑逐步西延,成为西部山河的泛称。昆仑西移,是“大一统国家”发展需要与安排,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国家文化与政治举措。通过对昆仑这一中华文化符号的解读,挖掘呈现中华文明突出的“天崇拜”“腾格里崇拜”“天命”“天人合一”“天下”等文化特性,力求阐明昆仑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作用与深远影响。

    2025年03期 v.47;No.230 2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0K]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汉赋昆仑意象书写与大一统秩序建构

    吴新锋;谢虎;

    汉赋与汉代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紧密相连,可视为了解汉代的一扇窗户。汉王朝以昆仑象征权力与正统,汉赋对昆仑意象的书写,反映了汉代文人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歌颂和对帝王文治武功的赞美;文人向往其珍奇方物与长生之境,表达对仕途和个人理想的追求,亦因现实困境寻求精神寄托。正因于此,昆仑的神秘以及文人对现实和理想的复杂情感,使得汉代文人对昆仑神境具有向往与敬畏的双重态度。汉代都城的建造呼应昆仑神境,并将其神圣化为天地中心,以此构建“中州为尊”的空间秩序,既有汉代领土扩张的现实需要,亦折射王权神化的政治诉求,强化了“天下归汉”的高度自信。汉赋对帝都的描写往往与昆仑意象相联系,昆仑作为“帝之下都”,其人间化的书写反映了汉代对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和新秩序的建立。

    2025年03期 v.47;No.230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河出昆仑”青海说的文化诠释

    米海萍;张海鑫;

    “河源昆仑”是历代国人不可磨灭的精神情结,亦是坚定不移的信仰。在历史上人们探寻河源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个人心得与探寻体验记录到所创作的诗词歌赋或旅行散文中,为后世积累了汗牛充栋的文献,最终形成和达成了黄河发源于昆仑山东北角,经过积石山奔流东下,中经龙门注入渤海的“青海说”观念与共识。探寻河源过程中力主“青海”说的文化意涵在于,体现了理性务实精神,是变河水之害为利的现实功利需求,其最终的结果,意义还在于这是一场国家在场行为,也是国人精神追梦的文化表征。昆仑文化作为青海省标志性文化品牌与文化名片,在青海地方文化发展战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2025年03期 v.47;No.230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5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研究

  • 数字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升级的金融路径探索——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的研究

    陆岷峰;

    数字科技是重塑传统产业价值链并驱动其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文章基于构建适应性金融支持体系的视角,梳理了金融发挥作用的理论架构,深入分析数字科技通过金融赋能传统产业升级的路径。研究发现:健全的金融支持体系既有利于缓解传统产业转型中的资金瓶颈及资源约束,又能够通过优化产业资本配置以及增强技术赋能效应,实现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因此,文章认为金融支持数字科技驱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具体路径包括创新多元投融资模式、深化金融科技运用、推进绿色金融发展以及完善政策协同机制等。

    2025年03期 v.47;No.230 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下载次数:38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重污染行业上市企业的实证研究

    张倩;邢志华;

    随着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和环境压力日趋严峻,以数字化转型带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是重污染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路径。基于沪深A股2010-2023年重污染行业上市企业数据,以SBM-DDF模型和GML指数测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探究数字化转型对重污染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重污染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控制了反向因果、变量遗漏的内生性偏误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成立。机制检验显示,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的数字赋能作用,通过促进绿色创新提质增量,驱动重污染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化赋能效应在高环保投资企业、低融资约束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中尤为显著。研究成果为融入数字技术等新型生产要素,推动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2025年03期 v.47;No.230 6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8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现代化机制分析与发展水平测度研究——以西宁市为例

    县炜;县永平;

    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解析和文献研究出发,选取西宁市为研究样本,创建了基于“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民生福祉”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现代化三圈模型分析框架并进行机制分析,建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投影寻踪模型、耦合度模型,测度分析了2000—2019年西宁市“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民生福祉”三者耦合协调情况,以此来判定2012—2019年西宁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现代化已进入中度协调阶段,即将进入良好协调发展水平,提出了西宁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现代化的建议措施。

    2025年03期 v.47;No.230 7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3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人工智能研究

  • 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人的主体性解构与建构探析

    方莉;唐亚男;

    国内外各类人工智能语言模型的问世,其本质是对人的部分机能模拟再强化,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引发了哲学视域上人的主体性思辨。人作为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与自然、他人和自我交往过程中展现的一些本质属性的集合,主要包括自觉性、开放性、创新性等。通过解构主体的三个基本属性在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所表现的双向牵引与冲击,提出面对人工智能对人的主体性造成的危机,其应对策略重在国家、社会、研究机构与人的共同建构。既要发挥人工智能良好效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要避免人工智能对人的主体性产生不良冲击,立足于微观个体主体性,借助于宏观政策,最大程度推进人类和人工智能共同进步。

    2025年03期 v.47;No.230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下载次数:2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价值对齐的作用机理与实践向度

    刘飞;吴辉;

    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不断深化拓展以期实现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而现如今人工智能价值对齐作为治理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积极力量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加速到来的智能时代中人工智能引发的算法偏见,人工智能幻觉产生的虚假信息泛滥、隐私泄露等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伦理风险。这些伦理风险可以在人工智能价值对齐中通过提升算法技术水平,促进算法透明化,完善隐私信息保护体系,强化隐私泄漏预警机制,从而提高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综合能力。人工智能的行为符合人类价值观,人类有效合理地控制人工智能,并且减少其对人类造成伤害的风险,是人工智能价值对齐的核心要义,同时也在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中得以发挥积极作用,进而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未来新兴科技伦理治理提供重要参考,以期更好增进人类生活福祉。

    2025年03期 v.47;No.230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8K]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社会史研究

  • 制度译介与法律移植本土化:晚清陪审立法的困境与启示

    顾元;张文韬;

    晚清修订法律馆于1906年首次对渊源于英国的陪审制做出移植的尝试,这一进程却最终随着《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的“胎亡”而宣告终止。通过对《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立法文件、地方大员驳议意见以及“陪审”语词译介历程的考察,可以回溯晚清陪审立法的全程,并管窥法律移植本土化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困境,这在“陪审员身份资格”问题上体现得尤为集中与明显。对晚清陪审立法的历史观察,有助于思考如何协调被移植法律制度与本土文化间的关系。

    2025年03期 v.47;No.230 101-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变”与“不变”:近代中国国民身份建构目标的双重变奏

    卢明佳;

    近代中国国民身份建构目标的复杂特性,可概括为“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政权更替作为关键因素,促使国民身份建构目标发生转移,表现在国家认同的重塑、政治理念的更新及社会制度的变迁等方面,体现出国民身份建构进程的动态性与多样性。与此同时,无论政权如何更迭,调动民众积极参与现代国家建构的目标始终未变,反映出国民身份建构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变”与“不变”背后折射出近代中国国民身份建构的非均衡性特征,即民族身份与公民身份的建构进程并不同步,后者与前者相比,较为迟滞。两种身份建构存在着明显的先后顺序和侧重点差异。这种不均衡性映射出近代中国步履蹒跚的艰难处境。

    2025年03期 v.47;No.230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3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城市边缘的核心:清代轿夫生存策略与职业关系建构

    赵煌;

    清代以来,轿子成为社会流行的交通工具,由此也催生出轿夫群体。作为社会边缘群体,轿夫并非弱者。事实上,轿夫利用抬轿技艺操演、知识阅历展示和强化日常交往等手段展现出了强者的形象。这些手段和策略的运用,让轿夫获得了身份认同,赢得了尊重,并成功嵌入乘轿人的日常生活当中。轿夫的生存策略运用,说明了作为城市边缘群体,也能发挥出核心功能,并对重构职业关系和社会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2025年03期 v.47;No.230 119-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边疆史地研究

  • 论西南地区土司制度及其历史终结

    李治亭;吴枫;

    西南民族地区实行土司管理制,兴于元、盛于明,至清中叶雍正朝,实施改土归流,土司制度遂告终结。从兴至废,土司制历三朝,存续400余年。土司制的本质,就是商周所行分封制的最后残余。历史证明,秦以后,历朝凡行同姓或异姓分封,皆以失败告终。土司制实行于西南民族地区,其动乱不断,根源在于此制为土司世袭,自主其地,一如分封制。清雍正行改土归流,变更其制为内地州县制,虽然还不彻底,却是此制最终废除的开始。

    2025年03期 v.47;No.230 127-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简论清代达斡尔人的迁徙与分布

    周喜峰;

    达斡尔人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明朝末年,达斡尔人主要居住于黑龙江中上游的广大地区,由于后金——清朝的建立和入主中原,加之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入侵,达斡尔人开始大规模迁徙。他们大多从黑龙江中上游地区迁往嫩江流域,也有一部分迁往北京和新疆等地。迁徙后的达斡尔人大多被编入八旗,驻防于齐齐哈尔、瑷珲、墨尔根、布特哈、呼伦贝尔、呼兰和新疆等地,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民族分布格局。

    2025年03期 v.47;No.230 140-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艺术

  • 穆穆以大观:论刘勰对郭璞《南郊赋》之评论

    程景牧;

    刘勰《文心雕龙》中用“穆穆以大观”评价郭璞《南郊赋》。此中“穆穆”有两层义涵,一者即是形容郭赋文辞雍容华美,一者即是形容郭赋所述郊祀典礼庄严恭谨、盛大美好。“穆穆以大观”这句评语体现出《南郊赋》具有极高的文艺、学术、政治等方面的价值与意义,更是集中体现了刘勰的审美及学术观念。“穆穆以大观”既体现出刘勰文质并重的审美观念,又彰显出刘勰才学兼顾的审美观念,更是折射出刘勰宗经崇礼的学术观念。上述审美观念与学术观念是相辅相成、密切关联的,就本质而言,文质并重、才学兼顾所构成的审美张力是宗经崇礼的学术观念所驱动而生成的。刘勰盛赞《南郊赋》是崇礼的体现,他想以礼义之雅正改变南朝浮诡之文风,期望文士们以充实之才学,遵循礼义之圭臬,创作出文质相济、符采相称的文章。

    2025年03期 v.47;No.230 148-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5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大千临摹敦煌元代壁画考述

    王平;梁艺;

    本文旨在考述张大千对敦煌元代壁画的临摹行为及其绘画创作所受影响。通过对敦煌元代壁画的艺术特征及代表性洞窟的个案研究,结合张大千临摹作品的艺术分析,揭示敦煌元代壁画对张大千绘画技法、题材与艺术观念的影响。张大千的临摹行为不仅是对濒危文化遗产的抢救性记录,更是其个人艺术风格转型的关键契机,同时也为中国现代绘画的民族化道路探索提供了启示。

    2025年03期 v.47;No.230 15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9K]
    [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