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第二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逻辑关联

    苏星鸿;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第二个结合”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第二个结合”彰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自觉、文化自建、文化自强和文化自信,蕴含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古今中西”融合发展为运行机理的历史逻辑。“第二个结合”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实践目标、以巩固文化主体性为实践要求、以“第二个结合”与“双创”融合发展为实践方法、以形成熔铸古今和汇通中西的文明成果为实践取向,蕴含着以高度实践自觉为实质内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逻辑。“第二个结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为本质规定、以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为基本遵循、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实践基础、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价值目标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蕴含着以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为价值导向的价值逻辑。当前,我们要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打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使其以新的姿态进入世界历史进程之中,重新定义现代化与现代性,改写资本主义主导的人类文明发展历史,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更加美好的发展境界。

    2025年02期 v.47;No.229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下载次数:1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中宣部重点专栏·青藏高原文化研究

  • 松赞干布制定吐蕃法律和军政制度问题辨析

    陆离;

    松赞干布(srongbtsansgampo)时期曾制定了法律和军政制度,以实现有效管理,但内容较为简略。因敦煌吐蕃历史文书《大事纪年》部分残缺,现存内容并未记载松赞干布在位时曾制定法律,但在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记》和11世纪以后的后弘期藏文教法史籍等史料都明确记载松赞干布时期曾制定法律。在松赞干布去世后,吐蕃大相噶尔东赞(mgar stong rtsan)、赞普赤松德赞(khri srong lde brtsan)等人陆续对吐蕃法律加以补充完善,最终形成了较为充实完备的法律及军政制度。敦煌吐蕃历史文书中的gtsug lag bka’ krims意为典章法律,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礼法,gtsug lag bka’ krims的含义包括了礼法在内。实际上chos也可以释为法、风俗、习惯,亦即典章制度,chos khrims同样是指典章制度,含义与gtsug lag bka’ krims相同。gtsug lag(典章制度)含义较礼更为广泛,包括礼制、法律、政治、军事制度等内容,礼制只是典章制度的一部分,二者并不能完全等同,也不能进而认为松赞干布时期吐蕃没有制定法律和以茹(ru)为中心的军政制度,仅制定了礼法。

    2025年02期 v.47;No.229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抗日战争研究

  • 全面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文艺动员与整合

    宋希斌;邵文欣;

    全面抗战时期,边区文艺在动员群众团结抗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与中国共产党在文艺动员过程中及时依据现实需要做出调整密不可分。以“模范边区”晋察冀为考察中心可发现,其首先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情感调适,使文艺创作真正服务工农兵;其次,动员内容从“三民主义现实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现实主义”,彰显政治敏锐性和文艺战斗性;再次,动员形式由“旧瓶装新酒”发展到“新酒涨破旧瓶”,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最后,动员机制由“他动”转向“自为”,确证了群众的文艺主体性,实现了自我动员。四重调整背后,是共产党、知识分子和群众三方力量在文艺互动中的成功整合,进而形成了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的共同体,实现了抗日救亡目标。

    2025年02期 v.47;No.229 7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研究

  • 论国家“双碳”战略实施的技术治理困境及对策

    李萍;白佳音;

    “技术治理”最初只是部分科技人员信奉的理想社会操控设计,如今已经成为无法忽视的现实政治实践。中国政府于2020年推出国家“双碳”战略,在理解或贯彻国家“双碳”战略之际,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出现了技术治理的倾向。技术治理一方面在短时间内推动了鼓励低碳的产业技术和能源替代方案,另一方面也放大了技术治理的边界,产生了社会参与排斥、社会力量动员不足等社会伦理问题。国家“双碳”战略实施过程要克服技术治理的困境,应当引入“碳道德”概念,动员全体公民深度参与,形成全民的低碳生活方式,用现代公共性的公民道德建设规避技术治理的伦理缺陷。

    2025年02期 v.47;No.229 8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艺术

  • 数字媒介与高原文明互构:全球化时代青海戏剧的生态修复研究

    潘先伟;

    基于文化生态学与数字人文理论框架,研究探讨全球化时代青海戏剧的生态修复路径。青海戏剧作为高原文明的精神载体,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理空间中建构了自然景观与文化形态的深层互构范式:藏戏“振谷”唱法的高频泛音适应高原声学环境,平弦戏“赋子”曲式映射农耕周期,花儿剧即兴对唱模拟牧场信息传递机制,印证了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中社会关系的动态生成。当前危机表现为双重困境—传承人群老龄化达72%的代际断裂,以及数字技术对文化本体的异化,算法逻辑将仪式戏剧解构为视觉碎片,鲍德里亚“拟像”理论揭示其符号化生存的困境。研究提出以“数字转译三原则”为核心的修复路径:通过动作捕捉技术构建文化基因库(保真性)、VR复原仪式时空语境(在场性)、区块链IP生态激活价值循环(共生性)。制度层面倡导建立青藏高原文化数据银行,整合数字确权、动态评估与跨域协作机制,构建韧性治理体系。研究揭示数字媒介可转化为高原文明的基因转译器,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技术人文主义的实践参照。

    2025年02期 v.47;No.229 143-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研究

  • 内生发展视角下乡村地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马亚玲;李晓珂;

    乡村地区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关系到我国学前教育整体目标的实现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借助于政策帮扶,目前乡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已经取得了新的发展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问题,以往的外援式发展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基于内生发展理论从发展的特殊性、文化性、公平性三方面阐述乡村地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同时指出当前乡村地区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面临的困境,并从发展主体、发展理念、发展过程三方面来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2025年02期 v.47;No.229 157-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