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重点专栏:青藏高原文化·格萨尔专题

  • 把握基础、深刻认识、传承弘扬史诗《格萨尔》

    丹珠昂奔;

    格萨尔王传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要做好格萨尔王传的保护传承弘扬,一要解决好对史诗产生特定历史阶段、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对活态史诗跨年代跨地域传唱驳杂现象、对现代观念与史诗既有思想冲突、对史诗价值的单一性简单化等五个基础认识问题;二要把握好格萨尔的空间基础、时间基础、内涵基础、形式基础、价值基础等五个基础定位问题;三要解决好当下保护传承弘扬所要突出的重点,即保护传承弘扬格萨尔恢宏的精神价值、格萨尔文化,要突出解决保护传承弘扬格萨尔的系统论问题,保护好格萨尔艺人这一史诗基本的承载者、体现者,进一步完善格萨尔学科体系建设。

    2025年01期 v.47;No.228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3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格萨尔》:作为“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的意涵阐释

    诺布旺丹;

    “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格萨尔》为代表的我国多民族史诗作出的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话语表述和理论总结,其内涵博大而深邃,为我国史诗研究和学术思想领域提供了明确的话语指南。这一重要表述不仅是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对格萨尔史诗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和文明意涵所给予的高度认可和肯定,而且是对这部史诗宏大、神圣而崇高的叙事风格,对于其跨境、跨民族、跨文化语境传播的宏伟格局,以及对于活态传承方式和口头与书面相结合的传承体系所作出的科学评价和客观论断。

    2025年01期 v.47;No.228 1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2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格萨尔》史诗的植物叙事及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徐美恒;

    格萨尔史诗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金沙江、雅砻江上游和黄河源一带广大地区的岭部落的口传历史,被誉为百科全书。其叙事中涉及大量植物,有些植物因在不同部本中多次出现,成为叙事意象;有些植物则因独特的内涵具有阐释意义。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关注史诗的植物叙事,可以发现,艾蒿、竹子、茶、松柏、莲花、稻米、青稞、小麦、黑豆等植物,是岭部落人们家园情怀的重要元素,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体现了汉藏民族构筑经济共同体的物质基础,有些也具有民俗文化或宗教寓意,是精神符号。而依托这些植物的物质共享和连带生成的心理世界的相通,体现了岭部落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所具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年01期 v.47;No.228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负荷者”与“先行者”:《格萨尔》史诗中珠牡与阿达拉姆形象比较

    杨雅洁;王国明;

    珠牡与阿达拉姆是史诗《格萨尔》中两个典型的女性角色。她们身处同一时代,共同展现了美貌、智慧与勇敢的特征。然而“一百只飞鸟有一百零一种落地方式”,珠牡作为时代的“负荷者”,内化并实践了古代藏族社会的伦理人格,体现了为家庭奉献和牺牲的性别期待,隐含了对男强女弱社会价值的遵从。作为时代的“先行者”,阿达拉姆是藏族民众心目中的女英雄,她以豁达洒脱、有勇有谋、有情有义之姿,挑战传统性别认知,于战场上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展现了对自主人格的向往。珠牡与阿达拉姆两个角色不仅丰富了史诗的文化维度,更启发了对性别平等与个性解放的学术思考。

    2025年01期 v.47;No.228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4K]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中国哲学研究

  • 《周易》之“保合”缘在构成地域性生态审美意向

    李尔康;李天道;

    《周易》生态美学极具地域性,“保合”“尚和”,推崇“保合太和”。“保合”之“合”,意为构成,即通过“保”,已确保周全万物生生相构相成,维护“人”与“天”“地”的相因相存,顺应“天人地”间的和谐关系,保护生态平衡,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间的共存共生、共赢共荣,达成“和”“太和”之生态审美域。在《周易》生态美学看来“,合”即“和”“,合”就是交合、构成,一种当下缘在构成“,保合”就是保持缘在构成态势。坚定“保合”,以缘在构成,致使“天人地”间不断构成“和”“太和”之生态审美域,维护生态和谐以致使万有“生生”,是“生”之“道”,是“人”之福,是万有大千之幸,是天地之大德,是宇宙之大利。“和”“太和”缘在构成生态审美域的灵魂是保护保全,确保自然生态之“和”,确保其“生生不已”“易易不休”“化化不息”。不只是自然,还有“人”、社会都应“保合”,“保合”即保护与维护“生生”之“道”。这样,才能确保万有“生生”。应该说,这种当下缘在构成审美意向极具民族性、地域性生态审美特色。

    2025年01期 v.47;No.228 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7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术援儒:陆游术数观探析

    王逸之;刘洁;

    面对儒学在“知天命”问题上的不足,一些士大夫试图向外寻求补足之法,以“算命”“改命”为立场的术数,便成为关注的焦点。陆游高度认可术数价值,主张对术数进行妥当利用,积极问卜命运。一方面,陆游抵制不符合儒家主张的术数活动,在儒家伦理与术数之说产生矛盾时,他坚决维护儒本位;另一方面,陆游以术援儒,试图将术数纳入到儒家文化体系当中,为术数寻求存在的合理性。他首先认可术数在“知天命”问题上的价值,证明术数可以援补儒之所缺,其次将术数赋予道德教化责任,尝试寓教于卜,既缓解儒术矛盾,又助力儒者于道德层面教化民众,从而进一步深化儒家对于整体社会的道德引领。如此,术数便在当时社会文化下具有了合理性。

    2025年01期 v.47;No.228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8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王阳明“圣人之志”看中国古代士人的理想修养

    李姝睿;常晋阳;

    自先秦诸子以“圣人”形态构建政治理想,到王阳明“天地一体仁”表达“圣人之志”,中国古代士人对于天与人、人在天地间的造化和修养思考趋于成熟。文章从“精金成色”之喻切入,探讨王阳明“四民皆可为圣人”的主张。指出王阳明从年少时提出“圣人之志”,到发明本心、致良知、天地一体,圣人之学从内及外;从“心纯乎理”到“心之良知是谓圣”,使得“圣人必可学而至”。打破了“圣人不可慕也”的界限,“圣人之学不出乎尽心”,止于“天地一体之仁”。不仅是王阳明对圣人之志的完善,更是对宇宙人生认识的一体化。

    2025年01期 v.47;No.228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9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绿色金融赋能农业绿色转型的意义透视、现实审视与实现路径

    朱颖;周勇;

    现代农业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农业绿色转型迫在眉睫。绿色金融面向绿色投资需求,是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可以为农业绿色转型赋能,加快其升级步伐。但绿色金融赋能农业绿色转型还面临业务开展不成气候、服务体系不完善和技术应用不充分等现实难题,需要找到解决之道。政府应加快相关标准制定工作,为绿色金融赋能农业绿色转型提供指导;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发力,为绿色金融赋能农业绿色转型集聚力量;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为绿色金融赋能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保障;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为绿色金融赋能农业绿色转型增添动力;激活绿色消费端,通过需求转变拉动农业供给侧绿色转型。

    2025年01期 v.47;No.228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5K]
    [下载次数:5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后小康”时代农民收入均衡性增长探析

    曹红;

    改革开放至2021年称为“小康时代”,2021年至2035年称为“后小康”时代。在小康时代,农民收入增长可划分为有明显起伏的高速增长、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略低的中高速增长、在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中稳定快速增长、在不断缩短城乡收入差中平稳较快增长四个阶段,农民生活水平相应经历了从普遍贫困到温饱自足,再到低水平不平衡的小康,最后到高水平更全面的小康的提升过程。然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农民收入的结构性问题更加明显:农民收入结构变化滞后于人口就业结构转换,财产净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低,农民群体内部增收的“马太效应”凸显,农民收入的区域差距依然突出。因此,在“后小康”时代实现农民收入均衡性增长,要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和农民自主创业,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和二三产业经营收入;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实现农产品增产提质和农民第一产业经营收入增长;以赋予农民更充分的土地财产权为核心改革宅基地制度,提高农民财产净收入;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农民转移净收入。

    2025年01期 v.47;No.228 7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0K]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历史研究

  • 玉米传入“西来说”发微——以《肃镇华夷志》的一条材料为线索

    高启安;

    玉米之名物,最早出现在明代中后叶的方志史料当中。出现描述明确为玉米的史料来源者,有明代嘉靖、万历时人田艺蘅所著《留青日札》、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及刊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的《平凉府志》中。初修于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到二十三年(1544)间、刊刻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的《肃镇华夷志》,其中“回回大麦:肃州昔无。近年西夷带种,方树之,亦不多。形大而圆,白色而黄,茎穗异于他麦,又名‘西天麦’”的记载,应该是明确传来大致时间、由何人传入的最早记载。其他地区较早出现玉米种植的记载,很可能与“西夷”入贡“方物”和明政府流放“西夷”人有关。

    2025年01期 v.47;No.228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德宗、唐宪宗的礼制建构与唐王朝的“中兴”

    陈飞飞;

    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由盛转衰,统治权威也随之急剧下降,虽然唐肃宗、唐代宗二朝艰难地完成了平定叛乱、“统一”寰宇的任务,但君主权威与统治地位屡遭挑战,严重威胁唐王朝的政治生命。唐德宗继位之后开始励精图治,采取多方面的举措,一心恢复唐王朝的盛世局面,但“建中之乱”以后,德宗多方面的努力化为泡影,转而致力于礼制重建,意图从礼仪层面重构权威。这一举措一直延续到宪宗统治时期,效果显著,实现了唐王朝的“中兴”。由于藩镇再叛、宪宗暴崩,礼制上的建构也只能戛然而止,难以为继,但他们的努力对唐王朝延续一个半世纪的政治统治,仍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2025年01期 v.47;No.228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3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绢帛与铜钱:唐朝虚估问题探究

    原康;

    唐代财政收支中,对以绢帛为主的织物价格的虚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它不仅与当时“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有关,也与唐后期国家的财政危机、财政体系和赋税征收方式的变革有着密切的联系。两税法实施前后,唐王朝的财政计会方式逐渐由以实物数量为主转变为以钱额为主,但是国家在赋税征收中依然主要征收绢帛等实物,绢帛估价就成为影响国家财政收支的关键因素。随着中央财力的匮乏,度支在支出时肆意提高绢帛的估价,虚估由此而出现,并逐渐常态化。虚估作为平衡财政收支的手段之一,一直延续到唐朝灭亡。

    2025年01期 v.47;No.228 97-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7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语言学研究

  • 翻译研究的具身认知:从离身翻译到具身翻译

    罗迪江;

    作为翻译研究的一次整体论自觉,具身翻译的提出既是对翻译“认知性”的超越,也是揭示翻译“具身性”的结果。具身认知、身心合一思想是建构具身翻译观的根源,而身体是具身翻译观的内在规范。具身翻译观以身体为切入点,通过涵盖认知性与具身性的双重逻辑超越离身翻译观,强调具身性在翻译研究中的优先地位,促使翻译研究从离身认知走向具身认知、从身心二元走向身心合一,从而实现离身翻译向具身翻译的根本转变。

    2025年01期 v.47;No.228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4K]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藏族神话重述与翻译中的叙事重构——以《格萨尔王》英译为中心

    李平艳;

    神话史诗《格萨尔》是藏族地区流传千年的口述文学,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被列入了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篇小说《格萨尔王》是对《格萨尔》的现代版重述,其英译本The Song of King Gesar促进了史诗《格萨尔》在海外的译介与传播。研究以《格萨尔王》英译为例,通过对比汉英文本中的副文本与正文,讨论重述神话文本的英译重构策略及目的,以期为中国神话英译中的叙事重构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2025年01期 v.47;No.228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8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艺术研究

  • 汪曾祺书画作品中的佛学因素

    于洋;

    文章系统梳理了汪曾祺不同人生阶段创作的带有佛学因素的书画,通过对创作背景的考察和书画诗文对照研究,探寻佛学思想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汪曾祺不同人生阶段和境遇时的呈现。在风云动荡的时代,汪曾祺通过画幽兰、孤鸟、打坐的僧人来坚定意志、宣泄情绪、表达对世事的态度;在沧桑已悟的晚年,汪曾祺以“破体”书法和浓艳墨荷表达他沉浮一世的人生感悟和“衰年变法”的伏枥之志。

    2025年01期 v.47;No.228 119-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5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图解史:清代绘画作品中的朝鲜使臣

    李谦;

    作为清朝的附属国,朝鲜一直同清朝保持着朝贡关系,每年朝鲜王朝会多次派遣使臣前往清中央政府所在地,履行所担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使命,因此历史上留存下来很多有关朝鲜使臣燕行活动的文学、绘画作品。在燕行使臣离开中国之际,中国文人学者送别场景的《践行图》往往以画册的形式展现,同时交游的中国文人会在这些践行图上赋诗以表情谊。在中朝文人交游过程中,善书画的清朝文人会绘制朝鲜使臣的画像作为礼物送给朝鲜使臣,朝鲜使臣也乐于邀请清朝画家为其绘制画像,这些绘画作品隐含着燕行使臣在燕行期间同中国文人所进行的文化艺术交流样貌,不仅真实地描绘出中朝文人交游的场景,同时也提供了画像绘制之时的中朝两国的文化、社会背景,别样的视角呈现出了两国之间的政治和外交。

    2025年01期 v.47;No.228 127-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0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腾舞”所见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屈玉丽;齐嘉锐;

    汉朝以来,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凿空,善于经商的粟特人开始把中亚的商品与文化带向丝路沿线地带,商品与财富的交换也推动着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波斯文化、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等都在此过程中融聚在脱胎于粟特文化的“胡腾舞”中。多元文化的共同作用下,“胡腾舞”的形式与内涵被不断丰富和充实,进而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不同的地域,“胡腾舞”接受着不同种类的文化影响,根据各地文化特征变换着自身的舞蹈形态,并承担着不同种类的文化功能,从“娱神”到“娱人”,“胡腾舞”一直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更迭,其发展历程不仅彰显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地域不同的文化特质,亦展示了多元文化交流盛况,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发展。

    2025年01期 v.47;No.228 13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8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逻辑与路径

    周良发;宣静宜;张慧琳;

    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的战略选择,也是丰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迫切需要,旨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后备力量。为此,要在厘清怎样融入、确立谁来融入、明晰融入什么、提升融入效果的基础上,着重从提高融入主体素养、创新融入话语表达、深化融入方法改革、创设融入教学情境、完善融入制度供给等入手,扎实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各阶段,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青年学生成长为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2025年01期 v.47;No.228 15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研究生“大思政课”建设研究

    呼啸;

    立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研究生“大思政课”建设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价值,基于双方在历史方位、指导思想、核心内容以及手段方法等多个维度存在的耦合逻辑,遵循研究生群体的认知特点和思政教学规律,指出学理性研究与实践需求的相对脱节、课程体系的协同性与充实性有待提高、实践教学的盲目性亟须规范等,是当前相关工作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并从制度保障、教学资源、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学方式等多个方位设计优化路径,以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视野。

    2025年01期 v.47;No.228 158-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