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重点专栏·昆仑文化专题

  • “采药昆仑”石刻相关问题的探讨

    侯光良;

    黄河源区扎陵湖北岸发现37字秦代石刻,记录秦始皇遣五大夫翳率方士赴昆仑山采药。指出早在秦代已经精准探索河源,昆仑即东昆仑山脉黄河源区,改写了人们对中华早期历史中青藏高原地理的传统认知;两湖区域8千—3千年前已有人类活动,为秦人西行奠定知识基础;与岩画、出土车轮互证,证明采药车辆到达高原腹地可行性,并将唐蕃古道历史提前。“采药昆仑”季节选择精准对应高原植被物候,显示羌人向导与后勤支持是行程成功的关键,而其中所反映“中央权威+地方知识”的互动模式,体现羌秦交融,反映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形成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基础扎实而牢靠。其发现对于青藏高原早期交通、地理及文化交流,破解昆仑神话地理密码,彰显秦帝国组织力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有重要意义,为秦史、昆仑文化、早期疆域、高原交通、民族关系及人地互动研究提供了跨学科综合研究范例。

    2025年04期 v.47;No.231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0K]
    [下载次数:50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当代昆仑敬拜文的文化内涵探赜

    李玲珑;

    在昆仑敬拜大典中,恭颂敬拜文是敬拜仪式中最重要的部分。敬拜文包含着丰富的昆仑文化内涵:昆仑神话是中华民族神话的摇篮;昆仑信仰,流播四方,是古代民众信仰的根基;昆仑也是文学的昆仑,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昆仑敬拜文是传统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创作相结合的杰作。对昆仑敬拜文的解读和昆仑文化内涵的深入探究,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进一步促进昆仑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025年04期 v.47;No.231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中宣部重点专栏·青藏高原文化

  • “青海”名义演变阐说

    杜常顺;

    “青海”及其主要异名“西海”,本指青海湖,但在不同的时期,“青海”所指又具地区、政区、族群等多种涵义。大致而言,“青海”作为地方或地区名称,主要指“青海湖所在地区”或“环青海湖地区”;在清代,其作为地区名称时,主要强调的是“青海蒙古所在地区”的涵义。自雍正朝始,直到民国青海建省之前,“青海”作为地区名称,主要指青海办事大臣及青海办事长官所辖区域,此辖区实可作为特殊政区看待。西汉和隋代先后设置西海郡,作为“青海”异名的“西海”成为政区名称;民国时期,青海建省,“青海”正式成为省名。在清代,“青海”还有一个重要的涵义则是指称青海和硕特蒙古,“青海”因此成为人群名称。

    2025年04期 v.47;No.231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6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承嬗离合:青海玉树岩画中F型动物岩画所见的文化与交流

    石鹏;王西;

    青海玉树岩画属于青藏岩画系统,其中一种近似字母F的动物造型较为独特,早期时多用于表现犬形象,发展至中期时与S纹动物装饰一起成为玉树本土的典型艺术样式,开始大量赋形于牦牛、羊、马等动物。运用艺术风格学及艺术人类学的方法对玉树F型动物形象进行分类,总结其艺术特征和发展演变脉络。后与周边地区相似类型的动物形象进行比较,证明玉树先民同北方草原地区、中原地区及西藏地区存在文化与艺术上的密切交流,早期原始宗教的扩张、相似的经济生活和民族构成是出现同制艺术形象的主要原因。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尝试构建了玉树动物岩画的艺术风格谱系,认为F型这一样式是玉树早期轮廓型风格向晚期矩形风格发展的重要刺激因素。

    2025年04期 v.47;No.231 2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4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数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 双循环格局下稳定币的监管范式创新——基于央行数字人民币与跨境稳定币协同发展的制度设计

    吴龙;陆岷峰;

    在中国实行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和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背景下,文章采用比较分析法等,研究了数字人民币与跨境稳定币协同监管创新。在数字人民币为内地法定货币、香港试点稳定币的差异化格局下,提出“央行总账本+稳定币TEE沙箱”技术架构,实现支付系统最终性与风险隔离。构建“主权信用锚(央行总账本)与市场稳定层(机构子账本)的双层架构”,采用零知识证明平衡监管与隐私;设计基于跨境数据主权分类的多因子动态准备金模型,动态调节准备金率。政策层面提出“制度—技术—市场”三维方案:立法建议分阶段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在国务院金融委框架下设立数字货币监管司;推动国际标准互认;开展粤港澳大湾区监管沙盒测试。基于粤港澳大湾区试点的监管创新方案,未来需通过联邦学习提升建模精度,解决De Fi协议嵌套风险传导问题。

    2025年04期 v.47;No.231 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0K]
    [下载次数:7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聚焦新质生产力:知识产权驱动资源型国有企业产业链知识图谱式布局

    刘海涛;陈世青;张玲;

    面对新发展阶段下新的要求,资源型国有企业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大格局,牢牢牵住产业链资源的“牛鼻子”,深刻谋划转型发展的产业链布局新路径,发掘其内生发展的深层次动力源,激发形成与时代大背景相适应的新质生产力。但由于长期以来缺少必要的技术、资本、人才、知识产权、规则、配套、生态等产业要素,资源型国有企业的更深层次产业链布局发展之路并不是处处畅通,特别是对于知识产权的布局应用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协同融合更是缺位。深度学习、知识图谱、大模型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从技术源头推动新型产业链发展,也从内在机理与泛化逻辑上支撑资源型国有企业的产业链优化布局和深度延展。知识产权的三种驱动能力能显著提升企业的边际生产力,知识图谱的泛化机理为建立资源型国有企业泛化的知识图谱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而形成资源型国有企业的产业链知识图谱模型的评价和可能的布局路径,为知识产权驱动资源型国有企业产业链的深层次发展提供了实践方法,也使其具备了加快激发全产业链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能力基础。

    2025年04期 v.47;No.231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7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经济、绿色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

    汪小龙;

    针对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协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基于熊彼特科技创新理论,依据国家统计年鉴2013—2023年城市面板数据,运用修正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2078个城市的“双化协同”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使用核密度估计与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定量探究时空演变特性。进一步构建面板Tobit模型以识别影响“双化协同”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分析框架,研究发现:(1)2013—2023年间我国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耦合协调度整体提升,但城市间发展差异呈扩大趋势;(2)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我国耦合协调度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主要表现为“高—高”和“低—低”的分布格局;(3)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科技创新能力以及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水平是推动我国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协同发展的关键动力,并对资源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产生不同的影响效应。

    2025年04期 v.47;No.231 5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8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融科技驱动下的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研究——基于技术采纳与组织变革的实证分析

    江亚锋;

    研究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了金融科技如何推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重点分析技术采纳与组织变革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发现,金融科技的采纳不仅提升银行运营效率、客户服务质量和风险管理能力,还通过组织变革的支持,增强了数字化转型效果。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与二手数据分析,构建了“技术采纳—组织变革—数字化转型”综合模型,并验证了其有效性。结果表明,技术采纳对银行数字化转型有显著正向影响,且组织变革在技术采纳与转型之间起到重要中介作用。此外,不同所有制类型的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展现出差异化路径。研究为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并为实践提供了针对性策略建议。

    2025年04期 v.47;No.231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0K]
    [下载次数:6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中国古代史研究

  • 五一广场简所见东汉乡里社会风俗

    符奎;

    长沙五一广场简主要是东汉中期临湘县的司法档案,文书中详细记载了案件的审查过程及内容,涉及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细节问题,为东汉乡里社会风俗研究提供了新资料。相关简文反映楚地早已形成的“剽轻,易发怒”“急疾颛己”“好勇”“信巫鬼,重淫祀”等风俗在临湘县仍然普遍存在,这说明社会风俗具有很强的传承性。东汉政府在乡里社会的治理措施,既有因俗而治的一面,也有制订礼仪规范婚姻等制度与行为的一面。总体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东汉整体社会风俗在儒家思想广泛传播的基础上,具有了统一性的基本特征,但是由于生产方式的地区性差异等因素的存在,社会风俗仍然表现出了多元化的特性。

    2025年04期 v.47;No.231 7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天回医简》所见战国秦汉医技考论

    潘嘉晖;

    《天回医简》所记医技共有六种—相脉、犮法、石法、刺术、药治、祝由,构成战国秦汉时之医技体系。每种技术几乎都已形成相应医理、主治手段、辅治操作、适用范围、使用禁忌等内容,反映出其时之医技体系已较为成熟,奠定了后世中医治技体系之基础。该体系具有“医理较为成熟”“体系大体成型”“诸技混通合用”“医技人兽兼治”与“理性蒙昧并存”等鲜明特点,彰显了其时医者已形成“辨证施治”观、“整体并治”说与“以毒攻毒”论等独特医疗理念,由此反映出这一时期之医学仍处于“科学”与“俗信”并存且正被建构的特殊历史阶段。

    2025年04期 v.47;No.231 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3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石刻文献所见后凉、西秦职官辑考

    魏军刚;

    清代学者缪荃孙、练恕依据传世文献整理撰成《后凉百官表》《西秦百官表》,奠定了研究后凉和西秦官制的文献基础。随着石刻文献的不断发现公布,为补正和研究后凉、西凉官制提供了有利条件。石刻文献所见后凉4职2官,沙州刺史、骠骑将军吕牛,传世文献失载;西都令郭雅,墓志记其官职名号与传世史籍不同,均可补史书记载不足。石刻文献(含石窟题记)记西秦8职5官,仪同、博士、祁连太守等3职,乞伏亹、姚庆子、王伏仁等3人,均传世文献失载;又骠骑将军、仪同乞伏沃陵,史书虽记其官职,但与石刻文献所记不同,能补史阙。

    2025年04期 v.47;No.231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3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晋唐时期租赁契约文书中第三方当事人探赜

    屈蓉;

    吐鲁番出土晋唐时期租赁契约文书中的第三方当事人包括契约书写人、证人和保人。从租赁契约中可以看到第三方当事人的表述及身份都存在显著的变化。高昌国时期的书写人多被称为“倩人”“倩书”,僧人是其重要构成阶层。契尾证人署名也从高昌时期的“临坐”逐步变为“时人”“时见”“知见”等称谓,多由僧人与地方大姓此类社会认可度较高的群体来充当,更为明显的变化是,唐代证人不仅需要在契尾署名,还需要画押,带有明显的保人色彩。租赁契约中的保人出现较晚,其身份、年龄各有规定。第三方当事人既是契约构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契约效力的有效保障。

    2025年04期 v.47;No.231 99-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2K]
    [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职工董事参与公司治理的反思与前瞻

    周湖勇;李致远;

    职工董事制度作为我国公司治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在诸多法律和法规中都有所体现,但其在实践中所起的效果并不似预设那般理想。在尊重公司自治的大前提下,法律规定的模糊性不仅压缩了职工董事权利行使的范围,还强化了其他利益相关体对职工董事行使权利的干预,职工董事行使权利举步维艰,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任意性的规定导致适用的“虚化”。为切实发挥职工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需要从历史和理论的视角反思其本质和功能,即通过民主参与实现职工权益的保障,促进公司的健康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可以通过选举程序的规定、权力边界的明确和激励机制的建立等方式对职工董事制度进行完善,以实现其“初心”。

    2025年04期 v.47;No.231 109-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6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简单案件识别视角下二审独任制适用范围的再检视

    何锐;唐静静;

    二审独任制发挥功能的前提是快速准确识别可以适用独任审理的二审案件,而依据现有相关法律规定,在二审独任制案件识别上存在适用范围不统一、识别结果不准确、忽视当事人程序权利等问题,制约了二审独任制功能的实现。为此,本文从独任审理和合议审理的本质和区别出发,论证采取不同审判组织形式的核心因素是案件审理本身的难易程度,而案件的“难”与“易”又须通过事实认定难易、法律适用难易及裁判结果是否存在争议三个具体指标予以明确。在此基础上,以识别简单二审案件为视角,从识别因素、识别步骤和当事人程序保障三方面对二审独任制的适用范围进行重新廓定。

    2025年04期 v.47;No.231 119-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0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青海省绿色低碳发展的法治逻辑、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马旭东;

    青海省作为国家清洁能源和生态文明高地,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构建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核心的地方立法体系,通过颁布《青海省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为生态保护与产业转型提供法治保障。在司法实践方面,青海省各级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以恢复性司法理念为指引,通过公益诉讼与专业审判机制维护生态安全,体现了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统一。执法层面则强化了生态环境监管与资源保护措施,推动“双碳”政策有效落实。然而,青海省绿色低碳发展仍面临制度供给不完善、专业人才匮乏、体制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为破解上述困境,应进一步完善立法规划、强化司法与执法力度、构建专业化人才体系,并创新协调、激励与市场参与机制,以法治手段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5年04期 v.47;No.231 127-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运行的法治保障路径研究

    朱军;徐岚;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更是新时代讲好黄河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与手段。但纵观我国实践掠影,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仍面临着法律规范依据不充分、法治化管理体制不健全、建设资金保障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应在厘清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法律特色后,遵循体系化立法保障原则、公民权利保障原则、最大化实现公益目的等原则,通过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统筹保障法律机制、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保障制度、文化遗产开发与利用的法律制度构建,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相应的法治保障。

    2025年04期 v.47;No.231 134-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1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神性祛魅与虚无困境:论海子《诗学:一份提纲》的主体嬗变及诗学体系建构

    万孝献;

    海子《诗学:一份提纲》以“原始养料”的动态共生为内核,构建了从神性逻各斯崩解到存在虚无觉醒的诗学体系。本文通过三重辩证结构解析其主体性危机:其一,神性祛魅的哲学路径。从“泰初有道”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到“泰初有生”的生命本体论转向,海子以诗学解构“道”的理性霸权,重构以生命体验为根基的存在之思;其二,母本—父本的话语博弈。夏娃型诗人的混沌抒情与亚当型巨匠的秩序暴力,构成“原始养料”的辩证共生,折射出海子对浪漫主义诗学谱系的批判性超越;其三,幻象—虚无的终极困境。太阳史诗的集体性幻象在“深渊圣徒”的个体化凝视中坍缩为虚无,暴露出诗学理想与现代性暗夜的不可调和性。在这一过程中,“原始养料”的交互机制推动诗学元素淬炼为“一次性行动”的史诗性实践,既熔铸了海子对主体性危机的回应,亦映射出20世纪80年代诗歌从集体神话到个体精神突围的集体性困境。

    2025年04期 v.47;No.231 142-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4K]
    [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民族生态写作的“突围者”——索南才让生态创作论

    丹珍草;郑佳丽;

    相比以往具备神性和感性特质的民族生态书写,索南才让的生态创作呈现出一种理性且科学的厚实感。通过“疫害话语”与“毒物话语”对人类科技进行辩证思考,在文化寻根中流露出的“生态无意识”,以及主体间性思维下对人类叙事权利的让渡与动物情绪的强化等,是索南才让对民族生态文学既有的语言秩序和文化范型的突破。在生态书写中展开与现代文明、民族历史、哲学伦理的多重对话,显示出索南才让作为一名民族作家,在多重文化选择中对时代本质的把握与追寻,形塑着中华多民族生态文学的创作图景。

    2025年04期 v.47;No.231 149-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5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雪山大地》中的声景叙事与生态文化

    马兴艳;

    杨志军的长篇小说《雪山大地》以独特的声景叙事构建了一个富有诗意与深度的生态系统。自然声景中,雪山大地的呼吸声与生灵的自然韵律交织,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感知体系;人文声景里,高原牧区的信仰声与劳作节拍则构成了地方性知识与文化韧性的重要载体。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声景的渗入,高原牧区的传统声景体系正在经历一场现代性转型与文化重构的过程,这一变化既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又暗含了对文明演进的深刻思考。本研究试图通过声景叙事的视角,解析声音在构建自然与人文共生关系中的内在机制,以及其作为文化、情感与生态意识传递媒介的独特价值,从而揭示《雪山大地》在生态书写与文化传承中的诗意与力量。

    2025年04期 v.47;No.231 157-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