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整体概念诠析

    马明冲;孙路亮;

    概念分解法以科学严谨的理论支撑和分合有序的逻辑方式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概念的合理阐释提供了可行性分析视角。基于概念分解,“‘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由“第二个结合”“又一次”“思想解放”三项组成,定义项“第二个结合”指向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位序勘定与内容交互,定义项“又一次”“思想解放”从历史视域和理论视角对“第二个结合”的特质属性进行精准界定。基于概念合取,这一整体概念从文化“他者”“自我”“结合”三重象限置证了思想解放的深刻内涵。从概念外延看,“‘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党的创新理论概念,从立场原则、生发场域、目标指向三方面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原则典范和方法参照。

    2025年02期 v.47;No.229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逻辑关联

    苏星鸿;

    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与“第二个结合”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第二个结合”彰显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文化自觉、文化自立、文化自强和文化自信,蕴含着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以“古今中西”融合发展为运行机理的历史逻辑。“第二个结合”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为实践目标、以巩固文化主体性为实践要求、以“第二个结合”与“双创”融合发展为实践方法、以形成熔铸古今和汇通中西的文明成果为实践取向,蕴含着以高度实践自觉为实质内容推进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实践逻辑。“第二个结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为本质规定、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基本遵循、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实践基础、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价值目标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蕴含着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以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为价值导向的价值逻辑。当前,我们要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打开中华文明现代转型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使其以新的姿态进入世界历史进程之中,重新定义现代化与现代性,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更加美好的发展境界。

    2025年02期 v.47;No.229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论习近平法治思想对全面依法治国重大关系的辩证分析

    薛全忠;

    法治是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基本手段。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诞生并不断完善的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建设法治中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政治与法治、改革与法治、德治与法治、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发展与安全等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深刻把握并灵活运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所蕴含的辩证思维方法,正确处理上述重大关系,才能不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并在建设法治中国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法治思想。

    2025年02期 v.47;No.229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全民守法的哲学基础、核心要义与推进方略

    张志文;

    全民守法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全民守法。全民守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国法治实践的有机结合。党带头守法是全民守法的政治定力,人民主体地位则是全民守法的根本立场。在推进全民守法过程中,需要统筹法治系统工程建设、加强完善普法机制建设、系统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巩固完善守法机制建设,积极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不断推动全社会增强法治观念。

    2025年02期 v.47;No.229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中宣部重点专栏·青藏高原文化研究

  • 敦煌本藏文文书中波斯相关材料汇考

    刘英华;杨瑾;

    吐蕃与波斯之间文化交流史可追溯到古象雄时期。最早的文字记载散见于敦煌古藏文文书中和西藏出土吐蕃苯教文书,包括历史和医药文书中比较明确和直接的记载,以及律法、仪轨和书函类文书中的间接记载。两类记载中的粟特(sog dag)或塔吉克(ta zig)指伊朗(波斯),故粟特酒、塔吉克纸等明确标明来自古波斯。一些被冠以克什米尔(kha che或kha ce)的物品如克什米尔锦(kha che dar)等也源自波斯。原产于伊朗的番红花(gur kum)也被称为克什米尔红花。从已公布的敦煌藏文文书中梳理出与波斯相关的记载,分类转录附以汉译文,为吐蕃与波斯交流和敦煌中外关系史研究提供文献参考。

    2025年02期 v.47;No.229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6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唐代西域藏文文书中所谓phod kar“吐火罗”考

    杨铭;

    出自唐代及以后的藏文文献,记载吐蕃政权建立前后的千户部落中,出现了phodkar这个名称,有学者认为其来源于thodkar一词,后者就是隋唐时期“吐火罗”一词的藏文名称。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藏汉文献中的相关史料,分析后认为:虽然在后弘期的藏传佛教和苯教文献中,thod kar(又作thod dkar)一词被用以指中亚、西亚的国家或民族,但是在吐蕃时期的藏文文献语境中,并无“吐火罗”的明确含义。相反,该词更可能指向吐蕃本土千户部落,其地理分布与名称表明与中亚吐火罗人无直接关联。

    2025年02期 v.47;No.229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5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松赞干布制定吐蕃法律和军政制度问题辨析

    陆离;

    松赞干布(srong btsan sgam po)时期曾制定了法律和军政制度,以实现有效管理,但内容较为简略。因敦煌吐蕃历史文书《大事纪年》部分残缺,现存内容并未记载松赞干布在位时曾制定法律,但在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记》和11世纪以后的后弘期藏文教法史籍等史料都明确记载松赞干布时期曾制定法律。在松赞干布去世后,吐蕃大相噶尔东赞(mgar stong rtsan)、赞普赤松德赞(khri srong lde brtsan)等人陆续对吐蕃法律加以补充完善,最终形成了较为充实完备的法律及军政制度。敦煌吐蕃历史文书中的gtsug lag bka' krims意为典章法律,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礼法,gtsug lag bka' krims的含义包括了礼法在内。实际上chos也可以释为法、风俗、习惯,亦即典章制度,chos khrims同样是指典章制度,含义与gtsug lag bka' krims相同。gtsug lag(典章制度)含义较礼更为广泛,包括礼制、法律、政治、军事制度等内容,礼制只是典章制度的一部分,二者并不能完全等同,也不能进而认为松赞干布时期吐蕃没有制定法律和以茹(ru)为中心的军政制度,仅制定了礼法。

    2025年02期 v.47;No.229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抗日战争研究

  • 日军七三一部队战时与战后若干问题再探究——基于新发现《身上申告书》档案的考察

    金士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为准备和实施细菌战在中国哈尔滨设立七三一部队,公开称“关东军防疫给水部”。《身上申告书》译为《个人情况信息登记表》,系日本战后驻海外士兵以个人名义回国复员所需填写的制式文件。《关东军防疫给水部身上申告书》的发现、整理与研究,可以进一步厘清七三一部队整体规模、人员构成及征召流转问题,特别是其记录了战后在苏联期间的调查问讯与审判情况,这使得七三一部队在战后的一些情况得以接续,对《身上申告书》档案的研究补充并完善了日军在中国制造细菌战的犯罪线索和历史证据。

    2025年02期 v.47;No.229 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1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抗战时期西北金融网的筹建及其作用探析

    温长松;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金融网筹建逐渐成为中国战时金融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西北金融网筹建是抗战大后方金融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金融网筹建在一定程度上对西北地区经济、金融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但是,通过对西北金融网筹建过程进行分析,西北金融网实际上主要是以设立银行为主的银钱业的发展。西北金融网筹建中存在筹建进度缓慢、筹建方式以国家行政指令为指导、以国有银行承办为主并未按照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建设等问题。探究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全民族抗战爆发以前西北地区金融基础较为薄弱,当时西北五省对金融网筹建的态度各不相同,筹建过程中各省未形成合力;而且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内迁至西北的企业数量较少、外来资本也极少投资西北,同时期国民政府对西南地区政策上的倾斜等因素使得西北金融网筹建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2025年02期 v.47;No.229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全面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文艺动员与整合

    宋希斌;邵文欣;

    全面抗战时期,边区文艺在动员群众团结抗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与中国共产党在文艺动员过程中及时依据现实需要做出调整密不可分。以“模范边区”晋察冀为考察中心可发现,其首先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情感调适,使文艺创作真正服务工农兵;其次,动员内容从“三民主义现实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现实主义”,彰显政治敏锐性和文艺战斗性;再次,动员形式由“旧瓶装新酒”发展到“新酒涨破旧瓶”,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最后,动员机制由“他动”转向“自为”,确证了群众的文艺主体性,实现了自我动员。四重调整背后,是共产党、知识分子和群众三方力量在文艺互动中的成功整合,进而形成了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的共同体,实现了抗日救亡目标。

    2025年02期 v.47;No.229 7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8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抗战时期中共云南地方党组织文化统战工作实践探究

    董华;袁钰婷;

    云南作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在文化统战工作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尤其是中共云南地方党组织的文化统战工作对抗战宣传和启发民智起到了重要作用。抗战时期,云南地方党组织领导下的文化统战工作的具体实践,诸如文化统战的准备工作、决策领导与执行工作、联盟对象及其宣传工作,有效地团结了各界爱国人士,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信心和勇气。中共云南地方党组织在开展文化统战过程中的实践行动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其文化统战工作积累的历史经验,即坚持党对文化统战工作的政治领导,加强正确意识形态对统战成员的价值引领,也成为今天统战工作的宝贵财富。

    2025年02期 v.47;No.229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经济研究

  • 论国家“双碳”战略实施的技术治理困境及对策

    李萍;白佳音;

    “技术治理”最初只是部分科技人员信奉的理想社会操控设计,如今已经成为无法忽视的现实政治实践。中国政府于2020年推出国家“双碳”战略,在理解或贯彻国家“双碳”战略之际,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出现了技术治理的倾向。技术治理一方面在短时间内推动了鼓励低碳的产业技术和能源替代方案,另一方面也放大了技术治理的边界,产生了社会参与排斥、社会力量动员不足等社会伦理问题。国家“双碳”战略实施过程要克服技术治理的困境,应当引入“碳道德”概念,动员全体公民深度参与,形成全民的低碳生活方式,用现代公共性的公民道德建设规避技术治理的伦理缺陷。

    2025年02期 v.47;No.229 8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污水治理质效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关系研究

    刘淑琳;

    污水治理质效提升关乎城市环境管理,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污水治理在设施建设、技术应用、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现实困境。污水治理质效不仅影响城市水资源管理与环境治理,还在绿色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全面升级、管理模式优化和社会监督强化,形成多方合力,推动污水治理质效提升。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治理模式,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基础和产业支撑,必将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2025年02期 v.47;No.229 9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态文明视野下水权交易的青海实践研究——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例

    王艳;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青海省肩负着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任。以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例,要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用水的保障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合理配置是其应有之义。水权交易制度建设通过工业企业投资农、林业节水工程,可以在提高农、林业用水效率的同时,将节约下来的水权转让给投资节水工程建设的工业企业。这种意义上的水权交易有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合理配置水资源,从而为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2025年02期 v.47;No.229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中华文明突出统一性的历史演变与内在机理研究

    董丽丽;

    中华文明自诞生之初便深刻烙印着统一性的鲜明特质,这一特质深深植根于文明起源的土壤及其早期发展的历程之中,构成了中华文明独有的基因与脉络。中华文明突出统一性的形成历经夏商周的萌芽与初步构建阶段、秦汉至元明的形成与巩固阶段,以及清代这一发展与深化阶段。中华文明突出统一性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内在机理: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是其物质基础,大一统的政治观念是其深层动因,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往来是其内驱动力,以文明礼乐为基准的“中国认同”是其心理根基。理解与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统一性,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2025年02期 v.47;No.229 113-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8K]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共同经济生活的意涵和作用

    杨丽云;

    共同经济生活是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民族单元的基本特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其他内涵产生和演变的重要条件。我国类型多样的生态区域孕育出了以农为本、多元生计共存的多元一体经济结构,依托不同生态文化区域交界地带的通道和集市以及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各民族之间开展了频繁的经济往来,形成了具有资源基础稳定性、经济交往持续性和生活方式趋同性特征的共同经济生活。这种共同经济生活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也是联结和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各个组成部分的重要纽带。

    2025年02期 v.47;No.229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文学艺术

  • 激扬刀木 黑白诗章:赵延年木刻鲁迅作品插图的典范性与传播价值

    张素丽;唐元;

    在中国现代版画领域,曾尝试为鲁迅作品制木刻版画者甚众,以综合实力论,其中堪称典范者,非赵延年莫属。从鲁迅传播史与鲁迅作品图像演绎史的角度,其典范性主要表现在木刻技法上的炉火纯青、思想境界上的诗意深邃、传播接受上的持久热度。赵延年木刻是“力”与“美”的综合体,在刀与木版之间,他找到了一种中国人个性化的精神表达方式:激扬中饱含诗的因子,抒情中蕴藏力的豪迈。在多媒体文化语境下,重新审视赵延年为鲁迅作品所作的木刻插图,对于理解鲁迅在当代传播的新趋向具有重要的文化现象学意义。

    2025年02期 v.47;No.229 129-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树上有个好地方》中的儿童成长叙事

    赵青;

    成长是人生中的一个主题,也是儿童电影要着力表现的一个母题。作为2023年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少儿题材影片奖”的《树上有个好地方》,是一部从儿童本位出发,以儿童视角观察世界,将学校教育与家庭琐事有机串联,无论在思想维度还是艺术层面均迥异于以往其他国内儿童电影的优秀作品。该作品通过“调皮捣蛋鬼”巴王超过不同寻常的童年经历,从个体身份认同、精神家园建构、群体空间共赢与达成等聚焦点,讲述了“毛毛虫如何蜕变成蝶”的故事。该影片引发观众对儿童心理健康、儿童精神世界以及儿童群体意识等方面的关注,同时给人们以深刻启示:只有当校园、家庭、社会和谐共建,才能给儿童构筑真正的精神家园,实现他们诗意的栖居。

    2025年02期 v.47;No.229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媒介与高原文明互构:全球化时代青海戏剧的生态修复研究

    潘先伟;

    基于文化生态学与数字人文理论框架,研究探讨全球化时代青海戏剧的生态修复路径。青海戏剧作为高原文明的精神载体,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理空间中建构了自然景观与文化形态的深层互构范式:藏戏“振谷”唱法的高频泛音适应高原声学环境,平弦戏“赋子”曲式映射农耕周期,花儿剧即兴对唱模拟牧场信息传递机制,印证了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中社会关系的动态生成。当前危机表现为双重困境—传承人群老龄化达72%的代际断裂,以及数字技术对文化本体的异化,算法逻辑将仪式戏剧解构为视觉碎片,鲍德里亚“拟像”理论揭示其符号化生存的困境。研究提出以“数字转译三原则”为核心的修复路径:通过动作捕捉技术构建文化基因库(保真性)、VR复原仪式时空语境(在场性)、区块链IP生态激活价值循环(共生性)。制度层面倡导建立青藏高原文化数据银行,整合数字确权、动态评估与跨域协作机制,构建韧性治理体系。研究揭示数字媒介可转化为高原文明的基因转译器,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技术人文主义的实践参照。

    2025年02期 v.47;No.229 143-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教育研究

  • 新时代视域下劳模继续教育机制的构建策略

    徐良;

    劳动模范作为劳动大众的杰出代表,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面对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生产方式、劳动环境、就业结构、职业需求、技能标准等深刻变革,构建劳模继续教育机制已然成为一项刻不容缓、极具战略意义的重要任务。当前存在着思想认识、针对实效、评估机制、监督机制及宣传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对劳模继续教育机制的构建形成了多重障碍,产生了不同维度的影响。如何加强对劳模继续教育机制构建的重视程度,紧跟继续教育机制的系统化、前沿化、示范化,从成长需求和个体差异的交汇点寻找突破口,建立完善的劳模继续教育评估监管体系,凸显劳模继续教育承担的社会责任,满足劳模群体多样化教育形式的需求,助力劳模群体紧跟时代步伐,始终保持劳动模范的先进性,这是目前劳动学界需要高度关注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2025年02期 v.47;No.229 150-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内生发展视角下乡村地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马亚玲;李晓珂;

    乡村地区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关系到我国学前教育整体目标的实现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借助于政策帮扶,目前乡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已经取得了新的发展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问题,以往的外援式发展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基于内生发展理论从发展的特殊性、文化性、公平性三方面阐述乡村地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同时指出当前乡村地区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面临的困境,并从发展主体、发展理念、发展过程三方面来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2025年02期 v.47;No.229 157-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